本刊消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为导向,不断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在项目投资“引擎”的带动下,铸造了绵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投资总量连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促进投资的措施更加有效,绵竹投资增长较快,2008年后灾后重建突破原有增长态势,总量连上新台阶,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979-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507.4亿元,平均每年投资38.6亿元。尤其是近10年来,规模突破千亿元后,增量投资较大。2008-2017年投资总量相当于1979-2007年28年总和的8.6倍。1988年首次超过亿元,2002年突破十亿元,2008年突破二十亿元,2009-2017年连上新台阶,2009年实现突破百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全社会投资已达207.5亿元,比1979年增长17245.8倍,年均增长29.3%,增速明显快于同期GDP。
建筑业发展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行业以及相关工程类行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共有建筑企业23家,报建筑工程项目37个,建筑总面积74万平方米,节能建筑面积55.8万平方米,节能建筑比例为7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5亿元,实现增加值4.7亿元,比1978年增长366.0倍,年均增长9.9%。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步增长,协调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投资得到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投资取得了较大成效。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从单一的基础工业发展到多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投资的增长。2017年,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9.1亿元、108.1亿元和84.2亿元。40年来,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792.7倍,年均增长25.0%,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4%,比1979年下降1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250.6倍,年均增长29.8%,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2.1%,比1979年提高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557.6倍,年均增长29.3%,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0.6%,比1979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加速发展势头比较明显,加大了市政道路、城市公交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2017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499.4公里,比1979年增加1183.7公里,增长了3.7倍。2017年,全市电信行业营业收入31113万元,固定电话用户85121户,移动电话用户(含电信、移动、联通)共515388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03818户。
全域旅游全面铺开。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5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526.4万人次。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28个,星级饭店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39间,床位数215张。2017年荣获“四川省旅游强县”,九龙山——麓棠山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剑南老街成功创建为国家级3A景区,土门镇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九龙清泉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年画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玫瑰谷”玫瑰鲜花饼荣获四川省第二届生态旅游博览会金奖,并建成中国玫瑰谷、颐心谷、萤飞谷等农旅结合的休闲景点,打造了孝德年画小镇、清平银杏小镇、金土年俗村、棚花民宿村等一批特色镇、特色村,结合“四好村”建设,统筹布局旅游公路沿线农业产业和农村居民点,形成了产、景、村、路相融的乡村旅游格局,被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9%。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513.8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6.7%,全市人均绿地达12.25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5天,优良率为75.3%,AQI指数为71,首要污染物PM10,全年空气质量级别为良。扎实开展河道水域治理,与葛洲坝集团投资公司签订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模式。2017年绵远河隆兴(红岩寺)断面、马射交汇处和新市开发区总排口3个点位地表水Ⅲ水质标准达标率分别为54.5%、36.4%和36.4%。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省控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各级生态村100个,生态家园333个,绿色学校17所,绿色社区5个,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