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接近尾声,外出打工者又开始背起行囊,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奋斗。他们满满当当的行囊里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2月21日,记者来到几位即将外出的打工者家中,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雷雨田雷英涛:父子俩一起广漂
腊肉、香肠、腊排骨、花生……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2月21日,记者来到孝德镇文河社区雷雨田的家中,此时他正在收拾行李,23日他与儿子雷英涛将启程去东莞市,开启新一年的工作。
“谁都不想离开家乡,为了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只有出去挣钱。”雷雨田今年53岁,他从2000年就到东莞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2000年,我在东莞一个机械公司跑业务做销售,当时工作很辛苦,每年过年才能回家,那时候娃娃还小,即使想家,也只能忍着。”雷雨田由于勤奋好学,积累了许多经验,2009年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了一家小型机械设备公司,从事研发、生产、销售、装配等一条龙服务。
眼看生意有了很大起色,生活条件越来越好。2019年雷雨田突发脑淤血,一度瘫痪在床。“我感觉自己可能没戏了,当时整个人意识是清醒的,但是不能动也不能说话,那种感觉太痛苦了。”经过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后,雷雨田身体有所好转,但他放心不下公司。加上儿子雷英涛大学毕业了,2020年,雷英涛决定与父亲一起广漂。“儿子跟我一起到东莞工作,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顺便还可以照顾一下我。”雷雨田说。
“到了那边你要好好照顾你爸爸,千万不能让他摔跤。”“你们在路上要注意安全,开车尽量慢点。”在帮忙准备行李的时候,雷雨田的妻子一遍遍嘱咐着儿子,眼里充满了不舍和担心。“我在场镇上开门市卖服装,不能跟他们在一起工作。好在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只要想他们父子俩,每天都可以跟他们视频通话。”雷雨田的妻子说道。
张金菊:虽有不舍但必须坚持
“过完正月十五,我就准备到杭州去打工了。”张金菊今年47岁,住在孝德镇文河社区,是雷雨田的邻居。从2003年至今,她辗转深圳、杭州多地打工。3年前,她来到杭州一家小型制衣厂工作,一直干到现在。
由于制衣厂是计件制,张金菊每天需要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十分辛苦。她头上的缕缕白发十分清晰,手指也有些粗糙,即便劳累,但每个月6000—7000元的收入是张金菊努力工作的动力。“之前我和老公一起在外面打工,现在家里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老公只好留在绵竹找点事做,顺便照顾家中的老人。”张金菊说,她一年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每次离家都非常不舍,但是考虑到沿海一带收入高,只好外出务工。
“娃娃现在25岁了,还没成家,我心中这块石头还没有落地,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我要趁着现在还年轻多挣点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工作7、8年。”记者在张金菊家中看见,她准备好了两个双肩包,准备离家时带去杭州。“我就带点换洗衣服,再带点腊肉、香肠,到时候给工友们尝一尝我们家乡的味道。”张金菊笑着说。
|